Trim size: x 9.75 in FA Reading 第十卷 第二期·2018年12月 出版机构 2018 V10n2 book.indb 南洋理工大学 • 南洋理工大学 • 清华大学 • 诺丁汉大学 •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 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华裔馆 华商研究中心 中国研究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 (新加坡) (新加坡) (中国) (英国) (新加坡) 5/21/2019 2:49:22 PM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主编 刘 宏(南洋理工大学) 龙登高(清华大学) 武 斌(诺丁汉大学) 执行编辑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学) 张慧梅(南洋理工大学) 邢菁华(清华大学) 出版编辑 谢征达(南洋理工大学) 曾亚骏(南洋理工大学) 学术顾问 编辑委员 主席 王赓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 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 顾问 班国瑞(Gregor Benton)(英国卡蒂夫大学) 滨下武志(广州中山大学) 陈志明(广州中山大学) 黄坚立(新加坡国立大学) 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 廖赤阳(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 廖建裕(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 潘国驹(新加坡国立大学 / 南洋理工大学) 王德威(哈佛大学) 萧新煌(台湾中央研究院) 颜清湟(澳洲阿德雷德大学) 钱 江(暨南大学) 顾长永(台湾文藻外语大学) 李安山(北京大学) 李明欢(厦门大学) 黎志刚(澳洲昆士兰大学) 施蕴玲(日本京都大学) 宋怡明(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学) 吴前进(上海社会科学院) 周 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庄国土(厦门大学)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2 PM Trim size: x 9.75 in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第十卷 第二期 2018年12月 页iii– iv DOI: 10.1142/S17937248100000391 华校研究专辑:文化遗产与教育机制 特约组稿人 曲景毅 目 录 vii 主编的话 黄庭康 战后新加坡华文学校的国家改革: 一个华校比较研究的分析架构 陈炜舜、方颖聪 21 女仔馆余绪:香港早期女性教育的进程 梁秉赋 47 华校与新加坡的成人教育:1951–1957 李佳 61 追随与自主:新加坡华文文学教材嬗变 曲景毅 81 集体记忆与学校认同的建构: 以圣公会中学的筹款活动为例 杨俊强 97 文化遗产与教育机制: 东南亚华校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学术专论 活动报告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iv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卷 第二期 束长生 103 2018年首届巴西华人移民国际研讨会总结报告 李一苇、邢菁华 115 学术采撷:第九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 改革开放40年侨商发展暨中国企业史研讨会综述 书评 曲晓雷 123 《亚洲民间宗教与文化互动》(Asian Folk Relig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二阶堂善弘) 周小明 127 《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李其荣) 征稿启事 订阅办法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 Volume 10 Number 2 December 2018 v–vi Special Issue of Research on Chinese Schools: Cultural Legacy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Guest Editor QU Jing Yi Contents vii Chief Editors’ Notes Academic Articles WONG Ting-Hong State Reform of Chinese School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Nicholas L CHAN, FONG Wing Chung 21 The Inheritance of the Female Diocesan School: On The Progress of Female Education in Early Hong Kong NEO Peng Fu 47 Chinese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in Singapore: 1951–1957 LI Jia 61 Between Adherence and Autonomy: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exts in Singapore QU Jing Yi 81 Fundraising Activities as Collective Memory: Construction of School Identity in Anglican High School 97 An Overview on the Cultural Legacy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Schools in South East Asia Activity Reports YANG Junqiang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v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九卷 第二期 Volume 10 Number 2 December 2018 SHU Changsheng 103 Report on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to Brazil: Local Contexts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LI Yiwei, XING Jinghua 115 An Overview on the 9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 Chinese Entrepreneurs and Overseas Chinese QU Xiaolei 123 Yoshihiro Nikaidō, Asian Folk Relig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ZHOU Xiaoming 127 Li Qirong, Policy and Governance on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Book Reviews Call for Papers Subscription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FA Reading Trim size: x 9.75 in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第十卷 第二期 2018年12月 页vii– v i i i DOI: 10.1142/S17937248100000391 主编的话 文化与教育是华人研究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期学报为专号,主题 是“华校研究专辑:文化遗产与教育机制”,特约组稿人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曲景毅。稿源来自2018年8月17日举办的“文化遗产与教育体制:东南亚 华校”国际学术论坛,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华裔馆、Centre for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等学术单位联办。 该论坛由当代教育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迈克尔·阿普尔教授(Prof Michael W Apple)发表主题演讲,其余与会者共计汇报了4篇英文论文、7篇中文 论文,聚集了2位新加坡中学校长、2位马来西亚中学校长、2位新加坡中学生报 告并交流。曲景毅副教授从论文当中精选了5篇,经过作者的修改与他的编辑, 组成了这专号。 华文学校在二战前遍布东南亚,体现华族继承自身传统的想望,但在殖民地 的语境当中,必须面对其他族群的治理。二战后东南亚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更 是考验华文学校如何整合在国家系统里。这期专号的5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华 文学校与教育。黄庭康〈战后新加坡华文学校的国家改革:一个华校比较研究的 分析架构〉是研究方法论的探讨,认为挪用霸权理论分析教育政策,应该在学校 的组织吸纳与课程改革之间加以概念上的区分。陈炜舜、方颖聪〈女仔馆余绪: 香港早期女性教育的进程〉,提供了香港的情况,整理了香港女性教育与双语教 育历史上的经历。梁秉赋〈华校与新加坡的成人教育:1951–1957〉,揭示1951 年至1957年间,新加坡华校联合会帮助政府处理成人教育问题,扫除文盲,推动 了社会工程的展开。李佳〈追随与自主:新加坡华文文学教材嬗变〉,聚焦1959 年至2018年新加坡华文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探讨华文文学教材变动的原因及其过 程。曲景毅〈集体记忆与学校认同的建构:以圣公会中学的筹款活动为例〉,是 圣公会中学的案例分析,证明学校常年的筹款活动有助于学校身份认同的确立。 在“活动报告”里,杨俊强汇总了这场“文化遗产与教育体制:东南亚华 校”国际学术论坛的内容。 另外两篇的活动报告分别介绍了2018年下半年在巴西和中国大陆举行的两场 国际学术研讨会。束长生综述了“2018年首届巴西华人移民国际研讨会”,本次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viii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卷 第二期 会议于2018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作为第一届有关巴西华人移民的国际研讨 会,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38位学者针对7个 与巴西华人移民相关的主题展开探讨,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者们讨论的领 域涵盖历史、人文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华文教育、华人媒体和比较文学, 促进了巴西华人移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李一苇、邢菁华回顾了2018年10月12日在中国百强第一县昆山市所召开的 “第九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改革开放40年侨商发展暨中国企业史研讨会”。 201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更显得意义重大。会议由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江苏省侨商总会、昆山市侨 联、中国商业史学会企业史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来自中国侨联、江苏省侨联、 苏州市侨联、昆山市侨联的领导,海内外专家、学者,长三角各省市侨商会优秀 华商代表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共计300余位嘉宾出席了此次盛会。会议分为 “中国近代企业发展”、“华人华商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和“比较视野下 的企业史研究”四个分会场,并举办了“改革开放40年长三角侨商发展”企业家 对话,从学术与实践结合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 本期的书评,持续了多语文学术著作的介绍。曲晓雷评论了 Yoshihiro Nikaidō, 的 Asian Folk Relig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此书为二阶堂善弘教授新近出版的英 文专著,其补充并拓展了现有的华人宗教研究。与华人宗教研究中主要关注离散华 人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民众、政府的互动,以及离散华人间关系脉络不同,作 者倡导“文化互动”(cultural interaction)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此方法将此书的各 个章节有机地串联开来。文化互动的研究视角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周小明则对李其荣教授新著《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进行了剖析。李其荣 教授从事国际移民研究35年,《国际移民政策和治理》一书的写作耗时十年, 对当下国际移民热点和难点问题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述,是对国际移民热 点问题的深切回应,是国内学术界最近出版的关于国际移民问题为数不多的又 一力作。作者在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主张用 “中心 | 边缘的国际迁移理论”来解释当今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现象,这是本 书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作者的理论贡献。 本期的学报虽为专号,但也通过活动报告和书评介绍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在 华人移民研究中,时间、地点、事件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期学报的各篇 文章也关注到这三大因素,涵盖了国际华人移民史上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地域或 时段,从纵向和横向展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华人移民历史进程。 刘宏、龙登高、武斌、游俊豪 2018年12月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3rd Reading Trim size: x 9.75 in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第十卷 第二期 2018年12月 页1– 19 DOI: 10.1142/S17937248100000391 战后新加坡华文学校的国家改革: 一个华校比较研究的分析架构 黄庭康 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 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脱离殖民化统治,为了打造以新加坡为中心的身份 认同,掌权者打压传播中国为中心世界观的华文学校。当局的政策引发华人的反 抗。因为华人的压力,执政者被迫承认华校地位,把它们吸纳成为国家教育体系 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华校被收编后不再传播不利于建国的意识形态,当局致力把 华文学校课程转变为以新加坡为中心。然而掌权者的课程改革并不成功。因为他 们无法切断外在教育行动者的影响,再加上本土知识传统薄弱,要打造一套真正 的以新加坡为中心的课程实在困难重重。本文的历史个案显示,在运用霸权理论 分析教育政策时,应该把对学校的组织吸纳及课程改造作概念上的区分;通过新 加坡的历史案例,本文提出一个有助华校比较研究的霸权理论架构。 关键词:新加坡、华文教育、霸权、课程、国家教育政策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2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卷 第二期 State Reform of Chinese School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WONG Ting-Hong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Abstract When Singapore underwent decoloniz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its government, keen on constructing a Singapore-centered identity, sought to replace Chinese schools, which taught a China-centered worldview This attempt provoked tough resistance from the local Chinese Succumbing to this pressure, the ruling regime accommodated Chinese schools as part of the state education system Afterward, the authorities, eager to make sure the now-incorporated Chinese institutions would cease to spread ideology detrimental to the government’s position, endeavoured to transform the curriculum of Chinese schools into a locally centered one This attempt, however, failed, because the state was unable to curb influences from non-local pedagogic agents; and, without a strong indigenous intellectual tradition, the Singapore authorities found it difficult to produce a genuinely local curriculum This historical case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differentiate conceptually the dimensions of institutional incorpora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when using the theory of hegemony to examine education and power This article also propo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different societies Keywords: Singapore, Chinese Education, Hegemony, Curriculum, State Education Policy 2018 V10n2 book.indb 5/21/2019 2:49:23 PM 李一苇、邢菁华·学术采撷:第九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 121 〈铁路运输与近代内陆工矿企业产销分析:以保晋平定分公司为例〉。山西大学硕 士生裴丽婕、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副所长刘成虎教授〈保晋公司付息制度变动〉。 大会还举办了“改革开放 40 年长三角侨商发展”企业家对话,由清华大学 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邢菁华主持,振华重工(集团)创始人管彤贤、富鸿集团有 限公司董事长朱建德、苏州世名科技股份董事长吕仕铭、迅力光能(昆山)有限 公司董事长邓勋明、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围绕中国改革开放 40年长三角侨商的发展中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各抒己见阐述观点和对话交流。 此次盛会,亦是中国商业史学会企业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会上举办了 由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共同编著的《商脉与商道:国际 华商研究文集》新书发布会。 2018 V10n2 book.indb 121 5/21/2019 2:49:31 PM 2018 V10n2 book.indb 122 5/21/2019 2:49:31 PM Trim size: x 9.75 in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第十卷 第二期 2018年12月 页123–125 DOI: 10.1142/S17937248100000391 书评 Yoshihiro Nikaidō, Asian Folk Relig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Göttingen: V&R Unipress;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1–230 曲晓雷 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 中国各类宗教活动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显著的复兴。有关宗教复兴的相关文 献大部分聚焦于地方人士如何重建“基于社区的庙宇”和复兴相关礼仪,少量也 涉及台湾、香港民众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在其中的角色。离散华人领域的 专家学者多从“跨国”视角出发,以“宗教”为透视的棱镜,考察华裔族群宗教 精英和民众如何活跃在跨国宗教交流中,进而形塑了不同区域的仪式、宗教活动 形态,甚至是宗教网络的权力结构。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华人宗教跨国交流 和对华裔社群本身的认识。 二阶堂善弘教授近来出版的专著补充并拓展了现有的华人宗教研究。与华人 宗教研究中主要关注离散华人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民众、政府的互动,以及 离散华人间关系脉络不同,该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佛教、道教以及地方神 灵如何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另外,作者追溯了这些神灵如何进一步本土化与综合 化,甚至与日本本土神灵结合,成为日本民众信仰体系的一部分。该部分涉及的 神灵众多,例如伽蓝神、招宝七郎大権、祠山张大帝、白鹤大帝、五显神、华光 大帝、真武大帝等等。一些神灵如招宝七郎,在宋元时期对其的崇拜极为兴盛, 但明中叶之后却在中国逐渐式微,这使得研究中国宗教的学者对其关注相对欠缺。 例如,Khun Eng Kuah-Pearce, Rebuilding the Ancestral Village: Singaporeans in China (Singapore: NUS press, 2011); Jack Meng-Tat Chia, “A Recent Quest for Religious Roots: The Revival of the Guangze Zunwang Cult and its Sino-Southeast Asian Networks, 1978–2009,”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Vol 41, No (2013), pp 91–123; Tan Chee-Beng, “Ancestral God, Locality God, and Chinese Transnational Pilgrimage,” Tan Chee-Beng (ed.), After Migration and Religious Affiliation: Religions, Chinese Identities and Transnational Network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5), pp 351–376 2018 V10n2 book.indb 123 5/21/2019 2:49:31 PM 124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卷 第二期 镰仓时代,招宝七郎信仰传至日本。作者细致梳理了此类神灵在日本的传播,着 重指出“要研究具有此类特点的神灵,有必要采用具有包含性的文化互动方法”。 专著的第二部分由两章节组成。与离散华人宗教研究的路径类似,本部分检 视主要伴随着移民,经由分香 / 分灵机制建立起来的跨域 / 跨国宗教互动网络。 华人移民请来他们家乡信奉的神灵塑像、香炉到移民地定居,并在他们经济条件 允许时建立寺庙或神坛祭拜。大量寺庙在台湾、新加坡得以建立,形成新的信仰 群体。第一章所涉及的,主要是来自福建和广东地区的神明,例如保生大帝、开 漳圣王、广泽尊王和三山国王。作者考察了这些神明在台湾和新加坡两地的传 播,兼且介绍供奉这些神灵的具有代表性的庙宇。在第二章中,作者把视角转回 日本,考察由华人移民在长崎和冲绳两地所建立的崇祀中国神灵的庙宇。其中涉 及的主要神灵为妈祖、关帝和龙王。 作者所倡导的“文化互动”(cultural interaction)研究方法,将本书的各个 章节有机地串联开来。据作者描述,此研究方法需要跨越学科壁垒,把对文献的 解读和多地点的田野考察相结合。对这一研究方法的实践,在第一部分有关招宝 七郎的探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为追溯、核实招宝七郎的源头,作者爬梳各类文 献、电子数据库,并亲至日本、中国大陆等地庙宇探访,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然而,正如作者所言,“文化互动”的取向,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方法论, 需要处理多种类型文献(文字的、非文字的),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开展分析, 在具体的操作中面临多重挑战。在肯定这一方法论价值的同时,本研究的一个小 问题在于,作者并未对这一方法论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义,厘定其边界。如果我 们将“文化互动”理解为文化流播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多个能动者(或社群)之 间,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互相影响、渗透、演变的双向甚至是多向的环路,则 书中所探讨的神灵流播现象似乎只触及了一方面。换句话说,研究的关注点主要 集中于中国神灵向中国大陆之外的国家、地区单向传播的过程。 另外,因为本专著所涉及神灵众多,某种程度上,势必对深入解读、剖析这 一互动的过程造成额外的挑战。以保生大帝为例,自宋建庙伊始,中国大陆两座 祖庙之间,围绕着祖庙地位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宗庙竞争。地方宗教精英、知识分 子、来自各地的进香者持续地参与到宫庙竞争和关于祖庙这一集体记忆的塑造中。 这一过程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有关两宫以及神灵“历史”的撰写。 自上世纪80年代 Yoshihiro Nikaidō, Asian Folk Relig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Göttingen: V&R Unipress;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p 10 范正义《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Fan Zhengyi, The Cult of Baosheng Dadi and the Society of Fujian and Taiwan (Fuzhou: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2018 V10n2 book.indb 124 5/21/2019 2:49:31 PM 曲晓雷·书评 125 开始,两宫开始重修,进香传统逐步恢复,宫庙竞争重新成为重要的议题,而这 也影响了当代出版物对两宫和保生大帝“生平”的记录。对这些资料的引用因而 必须十分谨慎,需要考虑宫庙竞争和地方话语,警惕宫庙竞争与地方权力的角力 对数据和文字资料可能造成的“污染”。 对“文化互动”这一研究方法的定义以及如何操作、实践等问题的商榷, 并不意味着否定本书的价值,更不意味着否定“互动”这一研究进路。在有关中 国宗教复兴的研究中,“国家 — 社群对抗”的二元式范式逐步为“互动”的模式 所取代,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涉及了复杂的过程,包括冲突、竞争、适应、合 作,甚至是共谋等等。以文化互动的视角研究华人宗教,将宗教的流播视为一个 多向的、持续进行的过程,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更好地应对在全球 化背景下,跨区域社群前所未有地频密互动这一现象对我们研究带来的挑战。以 此为方向,跨域 / 跨国华人宗教的研究也将更加扎实、自信地与其他学科基于地 域的宗教研究进行对话。在这一意义上,本书无疑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之后 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宫庙竞争不仅限于保生大帝,在供奉其他神灵为主神的宫庙之间,宫庙竞争也经常存在,对各类庙宇活 动、庙宇网络关系乃至相关资料的编写有直接影响。例如,台湾妈祖庙宇之间热衷于竞争谱系排行或者 祖庙地位。 2018 V10n2 book.indb 125 5/21/2019 2:49:31 PM 2018 V10n2 book.indb 126 5/21/2019 2:49:31 PM Trim size: x 9.75 in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第十卷 第二期 2018年12月 页127–132 DOI: 10.1142/S17937248100000391 书评 李其荣《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pp 1–655 周小明1 丽水学院华侨学院 北非西亚难民问题曾经震荡世界,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全面解决,包括国际难 民问题在内的国际移民治理是当下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且紧迫的课题。受国务院 侨办、中国侨联、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12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 李其荣教授的力作 ——《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该书对当下国际移民热点和难 点问题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述,是对国际移民热点问题的深切回应。 作者从事国际移民研究35年,《国际移民政策和治理》的写作耗时10年。该 书的阶段性成果多在《民族研究》、《社会科学》、《史学集刊》、《南洋问题 研究》、《侨情》、《山东大学学报》、《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出入境管 理法与国际移民》、《国际人才蓝皮书》、《传承与交融:多维视野下的海外华 人与中国侨乡关系研究》等杂志和文集中发表。作者曾出版《国际移民与海外华 人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续篇》(湖北 人民出版社,2013),并分别获得“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武汉市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是国内 学术界最近出版的关于国际移民问题为数不多的又一力作。 本书贵在理论创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跨国人口流动数量的增加。对新型国际人口 迁移在理论上如何做出解释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形成统一的国际移民理论,只 有一些大部分是独立发展的零碎理论,新情况需要用新的理论加以解释。因此, 周小明,丽水学院华侨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侨务政策、中印法律对比。 2018 V10n2 book.indb 127 5/21/2019 2:49:31 PM 128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卷 第二期 在20世纪末出现了一大批理论和观念框架,以试图解释国际移民的动力机制。 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双重劳动市场论、世界体系理论、移民网络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有助于理解移民产生的原因和自我延续的机制,具有合理性,但是,也 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解读,表现出作者的国际化视野和胸襟。 作者主张用“中心 — 边缘的国际迁移理论”来解释当今大规模的国际人口 迁移现象,沃勒斯坦曾提出世界体系理论:在一个较大的地区共同体内,某些地 段先发展起来,形成发展的“中心”;后发展地带成为“边缘”,受“中心”剥 夺。该迁移理论认为,历史上与中心国家有过接触或遭受过它们殖民的边缘国家 往往会有大规模的移民迁往中心国家。最明显的例子是拉丁美洲各国向美国的大 规模移民,反映出美国对邻近它的边缘地区的扩张。扩张过程中,美国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尤其是刺激了边缘国家人民的消 费欲望。而边缘国家不断经历着被融入中心经济或世界经济的过程,为这些国家 的人口向其迁移提供了动力和可能。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范围的不平等的政治和经 济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虽然发达国家对人口迁移 进行限制,但是这些发达国家接受了相当数量的国际移民。 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打乱了谋生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人的传统方式, 许多工人为生存而斗争,许多人由于失去了工作或土地,不得不背井离乡;这些 工人接触到美国文化,即在美国找到工作赚钱,他们的梦想是寻求“好的生活”, 但是他们认识到,在目前的景况下又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认识到,通过 在美国的工作,可以赚更多的钱,并能够帮助离开家乡的其他成员;美国的公司 寻找那些往往能以廉价工资雇佣的移民工人,这些公司多次积极地招募外国工人 到美国,而且先到的移民提供信息帮助,经过此循环之后,移民通过社会网络也 成了永久移民。 吸收国外的理论,试图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体现 了作者的理论贡献。正因为有理论支撑,才能进行深邃的思想深度讨论。 研究内容与方法 《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除了绪论外,共计十一章(部分),分别是: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移民。该部分分析了历史上的移民潮,总结 了当今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类型,进而分析国际人口迁移的双重影响。 (二)对国际移民政策模式与分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得知,德国采取 的是差异排斥模式,法国采取的是共和模式,加拿大和美国采取的是多元文化模 2018 V10n2 book.indb 128 5/21/2019 2:49:31 PM 周小明·书评 129 式。与此同时,对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大洋洲的澳 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法进行比较。 (三)从接纳国与输出国的角度分析国际移民政策。关于接纳国,本书研究 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变迁,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与配额,澳大利亚移民的特点。关于输 出国的移民政策,分析了传统上鼓励人口迁移的国家的移民政策,亚非拉发展中国 家的现行人口外迁政策,还分析了国际移民政策对移民流向和规模造成的影响。 (四)分析外籍工人国际迁移政策。该部分分析了外籍工人国际迁移的原因 与趋势,外籍工人国际迁移的特点,以及外籍工人国际迁移政策。 (五)分析国际难民政策。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难民问题的研究 状况。然后对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国际难民政策进 行比较。 (六)分析国际家庭团聚移民政策。美国在制定家庭团聚移民政策中具有典 型意义,因此,作者分析了美国的家庭团聚移民政策,然后分析加拿大的家庭团 聚移民政策。西欧国家主要选取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家庭团聚移民政 策进行比较。大洋洲国家主要是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家庭团聚移民政策进行比较。 (七)非法移民问题是国际移民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各国的非法 移民政策进行研究尤其必要。该部分首先概述了学术界对非法移民的研究状况。 然后从宏观上分析非法移民的动因、特点与趋势。作者认为,美国是非法移民最 多的国家,美国采取的限制与纵容的双重非法移民政策值得研究。本书对欧盟国 家对非法移民的区域性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八)国际投资和知识型移民政策。作者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论述。其一,将 美加投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其二,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分析发达国家技术移 民政策及其影响。 (九)影响国际移民政策的若干因素。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政 府的角色;第二,经济因素;第三,政治因素,第四,社会文化因素。 (十)国际移民政策的发展趋势。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出境 限制趋向;二是打击非法移民趋向;三是限制难民趋向;四是吸引技术移民趋向。 (十一)国际移民与全球治理。作者从四方面进行分析:一、推动经济交往, 促进社会进步;二、移民总体稳定,生存环境严峻;三、国际社会的治理行动; 四、国际移民全球治理的实践路径。这是向国际移民问题贡献的中国学者的智慧。 《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一书所属学科,是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历史学,也 属于民族学的范畴,与此有关系的还包括: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 国际关系学、人口学、法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所以,作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 法:一是比较研究的方法,作者采用了横向纵向比较、求同求异比较、宏观微观 2018 V10n2 book.indb 129 5/21/2019 2:49:31 PM 比较;二是历史文献研究法,作者查阅了大量中英文资料、各种史书、档案文件, 内中运用了夹叙夹议、归纳分析、总结提炼等史学研究方法;三是运用统计和计 量的方法,本书中有较多的数字统计、定量分析、图表,它涉及经济学领域,是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有益尝试;四是人口社会学、民族政治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 法,在研究国际移民与全球治理这一章,运用了治理理论。可见,作者的研究视 野广袤开阔,写作风格让读者赏心悦目。 学术性是该书的核心 作者把学术性始终放在核心地位。从内容上看:有的问题,学界研究比较薄 弱,如关于国际女性移民;有的问题是学术前沿的问题,如对发达国家技术移民 政策的研究;有的问题,是“热点”问题,如关于国际难民问题的研究。 在国际移民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国际移民影响了输入国经济的增长,加 重了政府的负担。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移民潮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减少 贫困。所以,人才流动对于整个世界经济以及流出国、流入国的影响至今仍无定 论。作者认为,国际移民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 要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积极面 是第一位的,消极面影响是第二位的。作者认为,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国际 人口的合理流动,趋利避害,尽量减少国际人口流动的消极影响。这些看法言之 成理,得到国内同仁的认可。 在以往的研究中,重点是研究移民对美国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的低技术劳工, 而技术移民研究却往往被忽视。作者运用民族政治学的有关理论,以美国和加拿 大为例,探讨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及其影响,探讨信息革命带来的全球性人才 争夺战,以及亚洲人才开发与回流问题。研究技术移民,对于理解全球化及其对 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对于我们制定人才强国战略、吸引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长期以来,女性移民的经历和所做的贡献较少被纳入研究视野,尽管女性 移民的存在被承认,但是她们总被认为是附属的、为了家庭团聚而移民的人。她 们对移民国经济和社会上所做的贡献没有引起重视。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国际移 民的女性移民的研究更显薄弱,从整体上探讨国际女性移民的成果较少。作者从 全球化的视角探讨当代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女性移民的原因,分析她们的职业种类 和工作条件以及女性移民产生的影响及其权利保护等。这有利于理解联合国提出 的“实现国际移民效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的目标,有助于维护女性移民的权 利,进而对解决民族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2018 V10n2 book.indb 130 5/21/2019 2:49:31 PM 周小明·书评 131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传统移民国家,家庭团聚是两国移民政策法规的重要组成 部分。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国学术界极为薄弱。加强对家庭团聚移民政策的 研究,对于深入剖析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法体系,发展两国经济,维持社会稳定与 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要求放宽家庭团聚的民间呼声持续高涨,体 现美国和加拿大人价值观的“家庭团聚”成为难以被忽视的移民改革核心话题。 作者对德国的难民与庇护政策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德国的难民与庇护政策, 是德国作为一个法治的、社会的、民族国家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德国制定难民政 策的原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与联邦共和国的总体原则密切相关,这就是人权 和自由主义原则,以及血统与非移民原则。由于避难申请者增多,使得德国申请 避难程序发生一系列变动。总体来看,德国的难民与庇护政策经历了从积极接受 到控制的转变,二战以后,德国难民政策的特点是,高度的自由和普遍的慷慨态 度,这种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改变。转变的原因在于,德国人认为,众 多的难民对福利国家和自由国家造成了威胁,导致了认同危机,其历史根源在于 德国人对外国人有一种忧虑、恐惧和从心理上保持与外国人的社会距离的心态。 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分析,作者提出: 一、欧美和大洋洲国家政策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德国采取差异排斥模式, 法国为共和模式,加拿大和美国实施多元文化模式。加拿大的移民法立 法原则是欢迎新移民,而美国的移民法以阻止新移民为其移民法的结 构。英国移民法以包容开始,以排斥告终。德国被认为是无移民政策 的国家,但在2004年德国颁布了第一部《移民法》。法国移民法兼具容 纳与排斥的矛盾。澳大利亚的移民法律体系很完善,为了促进国家的发 展,不断放宽技术移民的条件。同样,新西兰移民政策也是政府的一项 基本人口政策。 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政策几乎都是希望增加外迁人口。发展中国家 今天一面鼓励人口外迁,一面遇到“人才外流”问题,因此,在鼓励人 口外迁政策的同时,又制定了限制专门人才外流的政策。战后国际工人 迁移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外籍工人增长及全球化带来的结果。从政 策方面看,外籍劳工的输出,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直接联系。劳工移 民对所在国和来源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应大力发展对外劳务合 作,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 三、通过研究美国移民政策变迁,作者发现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发生了三大 变化:美国移民政策的第一个变化是,1920年代的民族来源配额的实 行;第二个变化是,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的通过;第三个变化是, 根据社会安全网的通道,在美国公民和移民之间建立一种鲜明的区分, 2018 V10n2 book.indb 131 5/21/2019 2:49:31 PM 它反映在1996年8月22日的《1996年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协调法》,恐怖袭击 把移民政策出发点转向国家安全考虑。 四、关于移民政策研究,落脚点应体现在移民治理方面。前提是在观念上应认同 移民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移民治理上,应标本兼治,缩小世界各国之间的 贫富差距。目的是促进移民正常、有序的流动,切实保护移民合法权益,国 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与对话,建立有效的国际移民监测机制,中国应积极参与 国际移民问题治理。 寻求移民问题的政策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当前形势下, 移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现象,任何一国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妥善解决。移 民的来源国、过境国以及目的国应该加强协调与合作,以对移民流动进行有效管理。 因此,积极开展移民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寻找保持国际社会移民政策的一致性十分 重要。 该项目研究,有利于对国际移民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全球人才资源的合理共享, 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移民与现代化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 中国合理布局生产力和组织人口迁移。国际移民政策研究的价值在于,促进正常的、 有序的国际移民流动,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该书彰显了作者鲜明的现实感 和理论使命感。 总之,《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一书,选题立意新颖,内容全面系统,创新点突 出,方法多元,资料翔实,借鉴意义重大,是作者探讨国际移民政策的又一力作。 2018 V10n2 book.indb 132 5/21/2019 2:49:31 PM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欢迎投稿。 本国际学报主编为刘宏(南洋理工大学)、龙登高(清华大 学)、武斌(诺丁汉大学),学术顾问主席为王赓武教授,并由 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和编辑委员。 本学报致力于提倡华人研究的原创性、多元性、前沿性。结 合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清华 大学华商研究中心、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筹划与编辑,本 学报欢迎全球各专业领域学者发表学术专论、研究述论。研究对 象当以世界各地华人为主体,探讨华人个体与群体的现象、他们 征 稿 启 事 在居留地的遭遇与处境、在区域与国际间的跨界活动、与中国的 联系网络等课题。无论是采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甚至科学与 工艺等研究方法,或是综合多种学科的研析途径,凡是有助于促 进有关华人研究理论与实证上的探讨、宏观与微观的剖析,本学 报予以审阅及发表机会。本学报面向华文世界的学者与读者,并 积极引介非华文世界有关海外华人的重要著作及活动,以促进华 人研究领域的广度交流和深度钻研。 本学报一年两期,设有“学术专论”、 “研究述论”、 “活动 报告”及“书评”四个栏目。 “学术专论”和“研究述论”公开征稿,文章发表后付上稿 酬,并敬赠学报一册。 这两个栏目的文章会进行匿名审稿。“学术专论”文章, 须具完整题旨、架构、论述,字数上限1万5千(含注释、参考资 料)。“研究述论”文章,为进行中或刚完成研究项目的报告, 或有关研究新发展、新趋势、新课题的论析,字数上限8千(含 注释、参考资料)。 经本学报发表之文章,文责由作者自负。 学报与文稿体例详情,请浏览 http://www.cclc.soh.ntu.edu.sg/ Chi/Publications/IJDCS/Pages/SubmissionGuidelines.aspx。 请将稿件通过电邮寄至 diasporicchinese@ntu.edu.sg。 2018 V10n2 book.indb 133 5/21/2019 2:49:32 PM 邮购单 ORDER FORM 传真/邮寄至: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新加坡 (SINGAPORE) 北京 (BEIJING) 上海 (SHANGHAI)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596224 Tel: 65-6466 5775 Fax: 65-6467 7667 Email: sales@wspc.com.sg 中国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理科2号楼2526W室 邮编100871 直线/传真: +86 10 62765875 电邮: wspbj@wspc.com 中国上海滩国际大厦 黄浦路99号2003室 邮编 200080 电话: 86-21-6325 4982 传真: 86-21-6325 4985 电邮: shanghai@worldscientific.com.cn 香港 (HONG KONG) 台北 (TAIPEI) 台湾台北市10091 新泽西 (NEW JERSEY) 九龙中央邮箱72482 电话: 852-2771 8791 传真: 852-2771 8155 电邮: hongkong@worldscientific.com.hk (总代理: 香港联合书刊物流有限公司) 罗斯福路四段162号8楼 电话: 886-2-2369 1366 传真: 886-2-2366 0460 电邮: wsptw@ms13.hinet.net 27 Warren Street, Suite 401–402, Hackensack, NJ 07601, USA Toll-free Tel: 1-800-227-7562 Toll-free Fax: 1-888-977-2665 Email: sales@wspc.com 欢迎光临本公司网上中文书店 www.globalpublishing.com.sg 询问电邮 chpub@wspc.com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ISSN: 1793-7248 期号 数量 金额 订价优待(1年2期) 个人订购价为SGD63 • US$63 • RMB270 • HK$310 • NT1272 机构订购价为SGD85 • US$85 • RMB371 • HK$422 • NT1887 邮费(只收新币和美金)船运:S$6, US$6; 空运:S$14, US$14 * 订价如有调整,恕不另行通知。 个人资料 (如有英文地址,请用英文书写) 姓名: _ 机构: 地址: _ 电话/传真: _ 电邮: 邮寄方式 航空邮寄 船运邮寄 关于邮寄的费用和邮寄时限,请联系我们各地的办事处。 付款方式 1) 支票 / 汇票 (若金额不超过 S$20,请选用支票,并附上此邮购单复印件。) 金额: (受款人请写明: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 信用卡(请在相应的方框内打) q VISA q Master Card q AmEx 信用卡号码: _ 有效期限: 持卡人签名: _ 3) 机构订购 机构名称: 订单号码: _ 即刻订阅 中国大陆,请传真 21 6325 4985 香港,请传真 2771 8155 台湾,请拨电 2369 1366 或电邮: wsptw@ms13.hinet.net 美国、加拿大 请拨免费电话 800 227 7562 其他地区,请传真 65 6467 7667 或电邮: chpub@wspc.com 注:大量订购可享有特别优惠。 2018 V10n2 book.indb 134 5/21/2019 2:49:33 PM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卷 第二期 2018年12月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 一年两期 出版机构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新加坡)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 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英国)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八方文化创作室(新加坡) 主编 刘宏 龙登高 武斌 执行编辑 游俊豪 张慧梅 邢菁华 发行机构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八方文化创作室(新加坡)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596224 www.globalpublishing.com.sg 国际刊号 ISSN 1793-7248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2018 V10n2 book.indb 135 5/21/2019 2:49:33 PM